邻玩-全球会员制生活社区平台

搜索
查看: 16369|回复: 17

上海天文馆游玩攻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6 1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来航天事业的发展一定要说一下天文教育,最近发现了一个特别适合亲子去的上海天文馆,趁着周末也正好去看一看到底怎么好玩?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2016年11月8日开工建设,2021年7月17日正式开馆,是上海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集教育、研究、收藏、展示、交互功能为一体的科普基础设施,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天文馆。

看外观有没有飞碟的感觉,一种探秘未来世界的感觉。


1.jpg
2.jpg
发表于 2022-9-26 1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天文馆占地面积58603平方米,建筑面积37741平方米   。全馆以“连接人和宇宙”为展示主题,设置“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三个特色展区及教育活动区  。馆内藏有约70件陨石样本与超过120件/套文物藏品,配有四大专业级天文观测及天象演示设备,共计展品300余件
3.jpg
发表于 2022-9-26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看票价如何,记得要提前预约可以是小程序或者公众号
4.jpg
发表于 2022-9-26 10: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进门就有一个不一样的东西,很多小朋友都喜欢。
说起来上海天文馆怎么来的,确实有一段历史。来看一看百度百科的介绍吧
20世纪70年代,诸多科学家呼吁建造上海天文馆   。1974年,国家特别批准在上海设立天文馆,然而限于资金问题,该项目遭到搁置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谈家桢向上海市领导建议“上海应建科技城,其中当有天文馆”,但最终落成的上海科技馆未设立专门的天文展区 [6]  。
2010年,叶叔华再次建言在上海兴建一座科普性质的天文馆,对公众进行天文知识普及,加强对青少年的天文学教育,为深空探测培养后备人才,这一提议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
2012年3月,上海市科委组织成立了由上海科技馆牵头,上海天文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项目工作筹备小组,经过广泛调研和协商,完成了项目的功能定位、选址考察、概念性研究和专业内容的策划   。
2013年,上海天文馆筹建组完成项目初步内容方案,确定选址于临港新城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附近,并在世界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
2014年1月29日,上海天文馆建设项目获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 [13]  ;12月,确定采用由美国意艾德(Ennead)建筑事务所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院组成联合体提交的建筑设计方案   。
2015年9月1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   。
2016年7月7日,初步设计方案及概算获得批复;11月8日,建筑破土动工,由上海科技馆承担建设主体、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同期,面向社会征集天文藏品   。
2017年12月,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整体规划设计启动,由上海飞来飞去展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Xenario飞来飞去)负责整馆展示规划总设计,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担任展示规划主创设计师。
2018年5月,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土建工程封顶  ;6月,大悬挑结构整体卸载,所有主体钢结构工程顺利收尾 [20]  。
2019年9月,上海天文馆项目建筑工程通过竣工综合验收,同期进入展示工程的深化设计与装饰施工 [22]  。
2021年3月,展示工程基本建成,进入调试阶段;6月,整体通过验收;7月17日,上海天文馆正式开馆,并于次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22]  。
2022年7月6日,上海市《关于推动向新城导入功能的实施方案》发布,25项重大功能性事项导入新城,其中包括上海科技馆分馆 [60]  。
5.jpg
6.jpg
7.jpg
发表于 2022-9-26 1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天文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临港大道和环湖北三路交界处,东南紧临春涟河 [23]  ,占地面积58603平方米,建筑面积37741平方米 [2]  。主体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以倒穹顶、球幕影院、圆洞天窗三个圆形元素构成的“三体”结构组成建筑的主要部件 [23]  [30]  ,高度约23.95米,地上建筑面积2292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446平方米 [24]  。另有青少年观测基地、厨房餐厅、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等附属建筑
8.jpg
9.jpg
发表于 2022-9-26 10: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天文,历经数千年的勤勉观测,产生了浩如烟海的天象记录,独特的东方思维更是创造了将天象与帝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独特天学体系,以及有序传承、持续提升的复杂历法体系。伴随西学东渐的冲撞,不断传入的科学知识最终改变了传统天文的形态与功能,也使上海成了中国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1.jpg
2.jpg
发表于 2022-9-26 10: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象授时”主题区主要介绍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的理解和哲学思维,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灿烂星海的天象记录、先进的历法理论,展现中国人观天测时所使用的科学仪器和取得的成就。
3.jpg
4.jpg
5.jpg
发表于 2022-9-26 10: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学东渐”主题区主要介绍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天文学从古代模式逐步走向近代天文学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佘山天文台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当代天文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兴起。
6.jpg
7.jpg
8.jpg
发表于 2022-9-26 10: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张“中国天文百年奋进”描绘了从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以来,现代中国天文发展的最重要历史事件,简明扼要地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现代天文的奋进轨迹。在一个现代科技感的空间里,多个精致的模型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几个重大科研设备和计划,拱形LED和大型互动展项,带你了解当代中国的各类天文机构和大型天文设备,了解当代中国天文学的成就。“院士寄语”更是集中了当代中国的各位天文院士,让他们敞开心扉,和你聊一聊他们从事天文工作的感悟,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对科学后来者的谆谆教诲。
9.jpg
发表于 2022-9-26 10: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1.jpg
2.jpg
3.jpg
4.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